目录:
“色”析
――代前言
当前谈论“色”的实际意义
爱情与淫欲
――从《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和《金瓶梅》说起
色欲与伦理道德(一)
――潘金莲的乱伦和西门庆的损人利己
色欲与伦理道德(二)
――.“第三者”和朝秦暮楚、始乱终弃
“色”与审美(一)
――诸葛亮娶“阿承丑女”及其他
“色”与审美(二)
――从“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说开去
“色”与审美(篇外)
――攀龙附凤的婚姻思想当戒
采优剔劣寻精华
――综合“十二钗”中五个女性之长,看理想的女人性格
色与情
――从《情史类略》中的两则小故事说起
爱情与忠贞
――从《情史类略》中的另两则小故事说起
色美与心灵美
――漫话我国古代妇女传统的美质
色与“玩物丧志”
――从刘备入赘东吴乐不思归说起
“少之时……戒之在色”
――从君王因色失国说到淫夫荡妇因色亡身
对色的两种极端态度
――昔日的“男女授受不亲”和今日的露天见闻
色的“万有”引力
――从贾宝玉的“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说起
“两只玉腕千人枕,一点朱唇万客尝”
――关于色的商品化
人欲横流,淫浪滚滚
――色的商品化在台湾
从“高枝儿”上摔下来而又觉醒了的女人
――说《金瓶梅》中的宋惠莲
“天南地北”色奇闻
――小议选自《参考消息》的30则小故事
后记
又记
精彩文摘:色与审美:从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说开去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在他的代表作《西厢记》 最后一折的结尾,通过小令《清江引》,表达了他对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上的热望,说:……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这说明王实甫在700年前就已经提出:男女婚配为“眷 属”,必须以“有情”为基础。同时,只有以“情”为基础 的结合,才能达到“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所以没有真正爱情的婚姻,是沙流上的“琼楼玉宇”,终会坍塌、流逝。
王实甫所说的“情”,就是指建立在男女双方思想一致,性格相投,好恶相近等这些心灵因素基础之上的爱情。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此外,在男女接触中,双方的容貌、个头儿、风度、气质等是否在彼此的心目中产生美感?这些心灵以外的条件,也是构成爱情不可忽视的基础, 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形式”。同时,这些分别隶属于“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既可以互相弥补,又可以互相抵消。心灵上的美质,就可以弥补个头儿上的不足。“阿承丑女”的 “才”,就抵消了她的“丑”,这就构成选择S偶的复杂性。它告诉人们:在任何时候,选择配偶都不能“吊死”在 或“内容”、或“形式”的“一棵树”上,要从宏观的角度 出发,不能过分追求微观上的十全十美,完整无缺。
首先,男女双方长远的结合既然是以牢固的爱情为基 础,爱情的牢固与否,也就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双方的 心灵世界是否有共同的,一致的,互相吸引,彼此融合的东西。这才是使双方的爱情永不褪色,达到“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以至“生同衾,死同穴”的基本条件。把它概括起来,就是:心心相印,彼此相知。
王实甫在《西厢记》里塑造的莺莺和张生,由佛殿偶然 相遇,一见钟情,到最后以忠贞不渝的爱情为基础而“终成眷属”。这爱情的基础是什么?固然,“郎才”与“女貌” 是个重要的方面,但从一见钟情到“心心相印,彼此相 知”,更是重要一环。从社会地位来说,莺莺是相国门第的 千金小姐,而张生则是个“书剑飘零”的落魄书生,从发展 爱情的客观条件来说,两人要想取得爱情的最终胜利,需要 冲破两道胜似钢骨水泥铸成的防线——严酷的礼教和家教的封锁。然而,以郎才女貌为基础,他们经过第一次隔墙 吟诗的一唱一和,张生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的 诗句,使莺鸾了解了张生向自己表露爱情的心迹。于是,莺 莺也大胆地向张生倾吐了自己在封建礼教与严酷家教的桎梏 下“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的内心痛苦与渴望诚挚爱情 的心迹。在这初步“心心相印”的基础上,两人在共同冲破 礼教与家教的斗争中,彼此逐渐加深的了解,达到“互相知 心”。从而使双方的爱情也越来越坚实,终于由幽会到成为 “眷属”。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盖钟子期死,伯牙终 身不复鼓琴。何则?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已者寄。”从中 阐述了一个道理:知心,是人与人相交以及男女相爱的重要 力量。春秋时期善于弹琴的伯牙,只为知音者钟子期一死, 便终生不再弹琴;大丈夫只为理解自己的人而效力用命;女 人只为喜欢自己的男人而搽胭抹粉,梳洗打扮,都是基于知 音和知心。最后一句就更直接地说明了,女人只有对彼此相 知的男人才能献出爱心。同样,男人对女人也未尝不是如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