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象一首诗所描述的,“人类的本能是生命之源”。但实际上事情并没那么简单。性总是被各种托词所推诿,诸如传统的习俗,宗教禁忌,几世纪积累下来的道德意识,无意的或者有意的回避,甚至不同民族所特有的陈规等等,都使人类这种本能的知识脱离了自然本性。事情搞得这么复杂化,其中的原因是我们对性教育的态度。很多论题似乎没有放在“人性的范詩”来讨论。与避孕出版物遭到起诉的那些日子相比,我们现在已经进步了很多。但对于性知识的传播,我们仍然处于“勿碰,危险”的状态。时至今曰,列尼·布鲁斯提出的应该对梅毒这种病有所了解的倡议仍然让人觉得不自在。相反,我们仍陶醉在希拉里·比洛的告诫诗上,她告诫我们不要去寻求意外的刺激,要去除好奇心,以免惹火烧身。
性教育长久存在一个难以处理的主题,这就是羞耻感受造成了我们对性知识的一无所知。性知识的传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说者与听者都会觉得尴尬。当然可以有专家的指导,有传统的口头教育,另外今天我们也有了录音带,方式灵活多样。但是有些录像教材,无论是友善的、医学式的或者专为年龄大一点的人提供的,都活像一部九十分钟的人体美学素描教育,主题仍然是老一套,只不过是以解说代替了以往粉笔在黑板上发出的吱吱尖叫声。男孩子被严正警告要严防患上性病,以令人难受的方式被告知如采取用避孕措施。女孩子则被教导说,要为传统文化保持她们的尊严,最后会是一段“合拢双腿对他们说不”和“时刻牢记英格兰的传统”之类让人啼笑皆非的格言。这种教育方式,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讲都是非常糟的。
教育渠道的来源有几个不同的方面,其重要性也各不相同。首要的来源是父母,这在性教育界已达成了共识。那么你明白了吗?你还有什么真正需要搞清楚的吗?性教育除了细致详尽,同时也需要间接与迂回。如今,无论是学校的讲座,还是父母的闲谈,他们在语言上或者是讲解中都太过坦露、直白。性教育中的“慢火细煎”要比生硬的求输强得多。它应当是一种暗示与提示,字面上不易表达的,最好要用隐喻来传达。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