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经与秘戏

爱经与秘戏

前言 古老而神秘的印度文明

第一章 对性的基本态度
第一节 “林伽”崇拜与“沙克蒂”崇拜
第二节 欲是生命之源
第三节 纵欲和禁欲
第四节 “天人合一论”

第二章 妇女地位的变迁
第一节 女子地位的衰落
第二节 女子必须恪守贞操
第三节 对女人的不同看法

第三章 古老的卖淫业
第一节 从宗教卖淫到经济卖淫
第二节 花街柳巷之盛
第三节 古代的艺妓

第四章 婚姻中的快乐与痛苦
第一节 性和爱的美好与追求
第二节 种姓之墙不可逾越
第三节 嫁妆的沉重压力
第四节 寡妇守节与殉夫

试读:

第一章: 对性的基本态度

在原始初民的生活中,性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性交能给他们以如痴如狂的快乐。认为一定有神力在,于是产生了性交崇拜。他们能直观地感觉到性交是男女生殖器接触的结果,于是又产生了生殖器崇拜。看到从女人的腹中会钻出一个小生命来而感到十分神奇,认为冥冥之中有神灵在起作用,从而又产生了生殖崇拜。性交崇拜、生殖器崇拜和生殖崇拜,构成了全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共有的古代性崇拜的三个主要内容。

古印度人对性是开放的、崇拜的,崇拜同时,也伴随着恐惧。人类的性活动本身具有创造与破坏的双重特点,印度教把性视为人类生和死的象征;宇宙创生与毁灭的本源,就是由此而衍生的。但是印度教似乎在这两个方面都走得比较远,一方面,性在印度教中被提升为一种神性,成为崇拜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把性视为一种诱惑,一种可怕的毁灭力量,并且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恐惧。所以,印度教中那些代表性力量的神明,大都是爱与恨的复合体,都有仁慈和恐怖的双重性格。印度教性文化的特点实际上可以概括为“崇拜”与“恐惧”,也就是与之相联系的纵欲与禁欲的问题。纵欲与禁欲这两种倾向在印度教中并存,而且都有很长的历史,都得到神学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支持禁欲的观点则把性视为一种虚幻,一种宗教超越的障碍。为了与神亲近,人必须禁欲,或者说必须把性的欲望升华到一个超验阶段。印度的圣人也大都是禁欲的,如古代的佛陀、大雄,都有禁欲、苦行的经历。圣雄甘地,也是因为他从37岁起开始禁欲而备受尊敬的。甘地13岁结婚,婚后一心沉溺于性爱的快乐之中,学业一再荒废,18岁时,他决心戒酒、戒色,只身去英国学习法律。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宗教政治活动中去,他在37岁时又一次宣言禁欲。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是“天人合一论”,这也是中国古代性学即房中术的 一个理论基础。

中国的古人很重视野合,即在户外性交,认为这样可以得天地日月天气,对男女的身心健康、受孕和优生都有好处。例如,孔子就是他的爸爸妈妈“野合于尼山之上”的产物,所以孔子名“丘”(小山),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二,“尼”即山名)古人认为男女交欢不仅受到大自然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大自然,所以野合能够肥沃土地。古印度的文化中和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论”有很多相似之处,似乎古印度人论述“人”和“天”的关系更深奥一些。印度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追求超越和永恒,这种状态或曰“解脱”,或曰“涅”、“梵我一如”等,说明白了就是一个“死”,可以说印度人是对“死”研究得最透彻的一个民族。但是同时,印度人也以极大的热情来思考“生”,即探索宇宙的起源和人类的诞生,思考与研究这“天”和“人”是什么关系。

古印度人把性和人的诞生提得很高,甚至把性或情欲提升为一种神性,一种宇宙本体,认为宇宙就是某种性欲的产物。在古印度文化中,把性的位置、性的重要性放得高于一切,认为世界就是性欲产生的,性就是宇宙本体,宇宙就是某种性欲的产物,这在中国人看来,似乎太夸大了。中国的古人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是天的一部分,宇宙和世界对人、对性有巨大的影响,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决定性的;而性对大自然虽有反作用,但却是第二位的。从现代哲学的观点看来,似乎后者的认识更为客观一些。

第一章第三节:纵欲和禁欲

在历史上,不同的民族对性的态度各有不同,有的民族对性很放纵,例如古罗马;有的民族对性很禁锢,例如一些阿拉伯民族但是更多的民族则是在性放纵和性禁锢之间徘徊,不同的时期在寻找不同的平衡点。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也是这样,它们既有性开放的一面,也有性禁锢的一面,但是表现的形式却各不相同。印度在历史上虽然对性比较开放,但是性禁锢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在中国历史上,从原始社会到私有制社会的建立,直到汉、唐,在性方面都是很开放的,特别是唐代,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盛世,也是古代性文化发展的顶峰。在唐代,性是很开放的,可是这种开放不是像原始社会中群婚杂交那么乱来,那么放纵,而是和文明、文化结合在一起。在唐代,虽然儒家的“男女授受不亲”的戒律已经有了,但是广大民众并不太把它看成一回事,男女交往十分自由,唐代传奇上就有许多生动的爱情故事。唐代妇女服饰也很有特点,领口多为低领,露半个乳房,这在现代也是很时髦的,甚至唐代的某些地区还盛行半裸装。女子改嫁在封建社会后世是为人所不齿的,“一女嫁一夫,安可再移天?”可是在唐代,离婚相当自由,女子再嫁也不以为耻,史载有唐一代有23个公主都曾离婚和改嫁,有的还一嫁再嫁。可是,到了宋朝中期以后,情况就大为改变了,那时兴起了“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朝廷对此大力推行,性开放变为性禁锢,而且愈演愈剧,直至明、清和20世纪前期。对女子来说,夫死必须守节,在那众多的贞节牌坊下不知埋藏了多少女子的血和泪。女子缠足越来越普及,“小脚一双,眼泪一缸”,而这都是为男子把女子控制在家里,不能出远门,而且能使男子得到更多的性快乐服务的。

第二章:妇女地位的变迁

在古代中国,生男孩叫“弄璋”,即以一块玉给男孩玩,生女孩叫“弄瓦”,即只能让女孩玩瓦片,二者是大不相同的。在古代印度,虽然女孩子也可以和男孩一样学习吠陀,但是她们一旦成婚,其独立的身份也就丧失了,她们除了要照顾丈夫和全家人的生活外,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为丈夫生儿子,如果不能生儿子,丈夫可以以此为由休妻,或者可以强迫她和他所选择的一个男人性交,用这种方法为他生一个嗣子。如果丈夫死了,妻子应转归他的弟弟。在古代中国,人们对子嗣也是十分重视的,“无子”也是“七出”(休妻的七条理由)中重要的一条。但是,叫她和另一个男子性交以“借种”的事并不多见,因为中国人对子女的血缘关系十分重视。至于“夫死妻归弟”的现象也只在少数民族中才存在。在印度,随着妇女地位的下降,禁忌也越来越多,男人不能和她在一个盘内进食,当她吃饭、打喷嚏和伸懒腰的时候不能注视她,不能看她脱衣服,不能看她睡觉的样子,等等,这些禁忌比古代中国严酷得多。在中国,欣赏女子的容貌、举止、春梦乍醒、含羞不胜,都被看成是风流雅事呢!在古印度,对于通奸的惩罚十分残酷。印度这个国家的文化是丰富的、复杂的,也是十分矛盾的,对女子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念:1.女人是一种财产;2.女人是万恶之源;3.女人具有巨大的力量;4.女人是应该受尊敬的;

相关文章
Xyuanzhang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11-24 21:12:0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88school.net/911.html